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译界资讯
草根翻译:"全民知识生产运动"在线中……
作者: 发布于:2021/9/24 14:55:57 点击量:

据统计,互联网世界80%的资讯都是英文,中文内容无论在数量、质量、深度方面与国外相比都有巨大的落差。而弥补这一深深的鸿沟,不是任何一家专业机构所能完成的。一个网友志愿参与翻译的“全民知识生产运动”在中国渐渐浮出水面。译言、经济学人中文论坛、TED中国粉丝团等网站,每天集合大量的志愿翻译者,翻译国外的报刊、网站,与相同爱好的人一起分享。他们对版权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方法,也使这种“草根翻译”行为日益走上正轨。 

    “卫报中文”小组就有750多个成员 

      作家余华惊讶地发现,自己发表在英国卫报的文章,十几个小时后其中文版就出现在了中国一家叫译言的网站上。“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他们梦想之间的差距,让人恍惚觉得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这篇名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文章,在短短几天内被无数中文博客和论坛转载。 

        5 月18日,英国各大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英国《卫报》和中国一个社区翻译网站译言网( ht t p://w w w .yeeyan.com )合作,正式推出《卫报》中文版。由网民志愿者自发翻译,操刀一份西方大报的中文版,这在全球都属首次,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卫报》副主编伊恩·凯兹表示,这样做的原因是“翻译是理解的桥梁”。 

      同一天,译言创始人之一赵嘉敏在“译言日记”中写道:“回首这一年多的路程,心情竟出乎意料地平静。也许期待得太久、准备得太久。” 

       2008 年2月,英国《卫报》筹划落地中国。《卫报》负责人找到翻译志愿者活跃的译言,最初只是想尝试将他们当作外包翻译。赵嘉敏回忆:“做了三周测试。我们在社区里找了5-10个译者,每天翻译五篇文章。《卫报》方对质量和效率感觉比较满意。”到今年5月,双方正式签下合作协议。 

       另一著名中文社区翻译网站“《经济学人》中文论坛”(http://w w w .ecocn.org/bbs/)在翻译了近8000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之后,在今年初也终于与《经济学人》签下法律协议,获得合法翻译权力。这份协议允许《经济学人》中文论坛的自发翻译行为,但表示“未对其翻译内容进行任何审阅查对”,并“对所有英文内容保留一切权利”。 

        对此,经济学人集团亚太区负责人亨利·卢克对C N N表示:“我们选择看得更长远,它(中文论坛)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否则他们将完全无法接触到《经济学人》的内容。”对此,C N N的分析认为,“一些媒体企业将这种志愿翻译者的努力视为是在培育未来市场。有一天当他们可以落地中国时,中国读者或许就会出钱购买。” 

        但对中国的翻译者们而言,他们在乎的是磨练自己的英语技能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讯。 

        6月17日,凌晨6点,译言网编辑准时将刚上线几小时的《卫报》英文版推荐选题发到“卫报中文小组”讨论区。几个小时内,待译文章被志愿者们一分而光。 

         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认领和翻译的速度都很快。最早上线的一篇译文是8点50分,网友iD o98翻译的新闻《北京风暴来袭 乌云盖日》上线;10点05分,开心果果翻译的《中国酝酿首部动物福利法》上线;12点14分,zhaoxin87翻译的《绿坝软件不再强制安装》上线;下午2点40 分,《伊朗民众抗议持续升温》上线。“很多时候译者自己到卫报网站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编辑还没推荐他们就翻译好放上来了,比我们都快。”赵嘉敏说。 

        在这些文章正式上线之前,必须先经过译言责编的一系列加工:首先对文章的格式、字体进行统一调整和校对,通过“眉批”功能指出翻译中的错误和不通顺之处,然后进行修正;修正之后的译文才最终出现在《卫报》中文版上。此外,《卫报》方面还有专人负责监控中文版的翻译质量。 

          目前“卫报中文”小组有750多个成员,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增加,译文数量已经达到近2000篇。 

        22 岁的“麦芽糖”是一名天津工业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但她已经是译言“大学士”等级的资深译者,担任4个版的版主和3个版的专栏译者,最近更是被译言聘为兼职编辑。自称“宅女”的麦芽糖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泡在译言上,翻译了大量新闻、评论等文章。以至于现在外出逛街心里也会有牵挂,觉得自己应该上网看看,出门也要开着手机M SN。 

       “我喜欢和别人分享的快乐”,麦芽糖说,她目前负责译言的“外媒引进计划”,组织200多名成员翻译与译言合作的《连线》杂志。“外媒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就像MIT (麻省理工)的公开教程一样,让有益的信息能够无障碍地传播和共享,蛮有意义的。当然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版权的基础之上”。 

      “80后是共享精神很强的一代人,这也是互联网的精神所在”,《经济学人》中文论坛的负责人施轶说。在《经济学人》中文论坛活跃着四五十名志愿者,他们参与翻译和讨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线下也组织活动,成为朋友。甚至一位成员的肾病就是在另一位身为医生的成员帮助下得到治疗的,参加论坛“救了他一命”。 

        “草根翻译的出现是一种进步,说明中国懂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从非专业和非功利的角度来对外国有意义和有趣的东西进行翻译,这是一种共享精神,一种利他精神。”专门从事诗歌翻译和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秘书长北塔认为,这种翻译的出现,是对专业翻译的一种补充,在快速交流信息方面意义深远。 

       从翻译开始,学习英语,学习新闻 

        不久前,译言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占用户比例最大的是大学生,占30%多。此外还包括外企白领、老师、自由职业者和工程师。这些自称为Y eeyaner(译言人)的志愿者年龄都集中在25-35岁之间。在“参与翻译是否以物质回报为目的?”一栏中,90%多的人都选择了“否”。“我只想翻译自己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要什么报酬。”75岁的王世杰大概是译言年龄最大的用户。作为东华大学的退休教授,王世杰的本业是机械设计,但晚年醉心于做英译。他将《古文观止》、《聊斋》、《岳阳楼记》、朱自清散文等诗歌文章翻译为英文。让很多译言人关注的是他将《红楼梦》32回林黛玉自悲自叹的一段翻成了英文并引发了讨论。他的话代表了这些志愿者的心态。


广州乐传翻译公司--法律翻译合同翻译专家

法律翻译领域 法律翻译报价 法律翻译资讯 合作客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翻译语种 翻译领域
广州电话:020-8922 8116 手机:136 3148 8450 上海客服:021-6128 3536
百度搜索关键词:广州翻译公司 广州翻译 法律翻译 合同翻译 粤ICP备2022133610号